推广 热搜: 教育  家庭  学习  教育资讯  幼教  家庭教育  初中  高中  小学  家庭教育帮 

2019学年初三语文文言文《醉翁亭记》真题模拟

   日期:2024-05-21     来源:www.nexxgmp.com    浏览:697    
文章简介:2019学年初三(下)语文文言文《醉翁亭记》真题模拟 1、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,完成9~12题。(13分) 【甲】 至于负者歌于涂,行者休于树,前者呼,后者应,伛偻提携,往来而不绝者,滁人游也。

2019学年初三(下)语文文言文《醉翁亭记》真题模拟

1、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,完成9~12题。(13分)

【甲】

至于负者歌于涂,行者休于树,前者呼,后者应,伛偻提携,往来而不绝者,滁人游也。临溪而渔,溪深而鱼肥;酿泉为酒,泉香而酒测;山看野蔌,杂然而前陈者,太守宴也。宴酣之乐,非丝非竹,射者中,弈者胜,觥筹交错,起坐而喧哗者,众宾欢也。__________

已而夕阳在山,人影散乱,太守归而宾客从也。树林阴翳,鸣声上下,游人去而禽鸟乐也。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,而不知人之乐;知从太守游而乐,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。醉能同其乐,醒能述以文者,太守也。太守谓哪个?庐陵欧阳修也。

节选自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

【乙】

滁州之西南,泉水之涯①,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,构③亭日“丰乐”,自为记,以见其名之义。既又直④丰乐之东,几百步,得山之高,构亭曰“醒心”,使巩记之。

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,则必即丰乐以饮。或醉且劳矣,则必即醒心而望,以见夫群山之相环,云烟之相滋,旷野之无穷,草树众而泉石嘉,使目新乎其所睹,耳新乎其所闻,则其心洒然⑤而醒,更欲久而忘归也。噫!__________

虽然,公之乐,吾能言之。吾君⑥优游而无为于上,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。公乐也,一山之隅,一泉之旁,皆公乐哉?乃公寄意于此也。

节选自曾巩⑦《醒心亭记》

注解:①涯:岸边。②欧阳公:即欧阳修。③构:搭建。④直:当,临。⑤洒然:洒脱的样子,形容毫无拘束。⑥吾君:指皇帝;优游:悠闲自得;无为:清静自然。⑦曾巩(1019-1083):北宋散文家,唐宋八大伙之一。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。

9.讲解下面加线的词。(4分)

(1)__________提携           伛偻:__________

(2)泉香而酒__________          洌:__________

(3)__________而前陈者          杂然:__________

(4)则必__________丰乐以饮        即:__________

10.下列各组加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使用方法,不相同的一项是(    )(3分)

A.临溪__________渔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则必即醒心__________望

B.行者休__________树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所欲有甚__________生者(《鱼我所欲也》

C.以见夫群山__________相环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无丝竹__________乱耳(《陋室铭》)

D.醒能述__________文者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君子深造之__________道(《孔孟论学习》

11.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(4分)

(1)苍颜白发,颓然乎其间者,太守醉也。

 

(2)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。

 

12.【甲】文的“太守之乐”与【乙】文中的“公之乐”分别指什么?(2分)

 

  

【答案】

9.(1)驼背,指老年人。(2)清。(3)错杂的样子。(4)就,挨近,到。

(4分。每小题1分)

10.B(3分)

11.(1)脸色苍白,头发雪白,昏昏(或“横七竖八”)地坐在众人中间的,是太守醉了。(2)大概可以称得上是擅长在山水之间探寻快乐了。

(4分。每小题2分,关键字语理解正确、句式翻译适合即可)

12.【甲】文“太守之乐”指与民同乐,乐民所乐;【乙】文“公之乐”指国家安定,百姓丰衣足食(答“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,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“政治清明,百姓安居乐业”“国家太平,人民幸福”“国泰民安”等都可)(2分。每点1分,意思对即可)。

【分析】

9.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汇含义的能力。解答此题的重点是先理解词汇所在句子的意思,然后结合句意来判断词汇即可。①句意为:老老少少。伛偻:驼背,指老年人。②句意为: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。冽:清。③句意为:杂乱地在前面摆着。杂然:错乱的样子。④句意为:必然会到丰乐亭饮酒。即:挨近,到。

10.本题考查文言词汇的辨析能力。解答此题的重点是先理解词汇所在句子的意思,然后结合句意来判断词汇的意思,进行比较,得出答案即可。

A.两个“而”都是表示修饰。选项加点词意义和使用方法相同。

B.第一个“于”,在;第二个“于”,比。选项加点词意义和使用方法不同。

C.两个“之”都是用于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的独立性。选项加点词意义和使用方法相同。

D.两个“以”都是“用”的意思。选项加点词意义和使用方法相同。

故选:B。

11.本题考查翻译语句。解答时必须要先回到语境中,依据语境了解句子的整体意思,直译为主,意译为辅。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,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合调整,达到词达句顺。

①句中重点词:苍颜,脸色苍老;颓然,醉醺醺地样子。句意为:脸色苍老,头发花白,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,太守喝醉了。

②句中重点词:其,大概;谓,称得上;善,擅长;于,在。句意为: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擅长在山水之间探寻快乐了。

12.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剖析能力。解答此题的重点是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,抓住重点语句来剖析。结合甲文内容,从“醉能同其乐,醒能述以文者,太守也”中可知,“太守之乐”是指与民同乐,乐民之乐。结合乙文内容,从“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,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”中可知,“公之乐”指国家安定,百姓丰衣足食。

 

2、文言文阅读

【甲】环滁皆山也。其西南诸峰,林堅尤美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,琅琊也。山行六七里,渐闻水声潺潺,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,酿泉也。峰回路转,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,醉翁亭也。作亭者哪个?山之僧智仙也。名之者哪个?太守自谓也。太守与客来饮于此,饮少辄醉,而年又最高,故自号日醉翁也。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

【乙】修之来此,乐其地僻而事简,又爱其俗之安闲。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,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,俯而听泉。掇幽芳而荫乔木,风霜冰雪,刻露清秀,四时之景,无不可爱。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,而喜与予游也。由于本其山川,道其风俗之美,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,幸生无事之时也。

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。遂书以名其亭焉。

(节选自欧阳修《丰乐亭记》)

13.请用“/”为下面句子断句。

  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。

14.讲解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。

①有亭__________临于泉上者 

②醉翁之__________不在酒

③由于__________其山川 

④遂书以__________其亭焉

15.下列各组句子中,加线词汇意思或使用方法相同的一项是

A. 山水之__________         __________其地僻而事简

B. 在乎山水之间__________    幸生无事之时__________

C. 名__________者哪个?         修__________来此

D. __________行六七里        日与滁人仰而望__________

16.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。

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、琅琊也。

__________

②乐其地僻而事简,又爱其俗之安闲。

__________

17. 【乙】段中作者为亭子起名字“丰乐亭”是什么原因__________和__________ 。【甲】【乙】两段都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。

 

【答案】

13.夫宣上恩德/以与民共乐/刺史之事也。

14.① 像鸟的翅膀一样   ② 情趣     ③依据  ④取名字,命名。

15. B    

16. ①远望那树木繁茂,又幽深又秀美的地方,那就是琅玡山。

  __________

17. 【乙】段中作者为亭子起名字“丰乐亭”是什么原因__________和__________ 。甲乙两段都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。

【分析】

13.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步伐的能力。通常来讲,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,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,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。除此之外,划分句子步伐时,除去要考虑句子的意思,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.依据句意来划分:

本句句意为:宣扬皇上的恩德,和民众共享欢乐,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。于是就写下(这篇文章)来为这座亭子命名。

14.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.为解答此类题目,必须要先翻译句子,了解句意然后再讲解词汇,并应该注意通假字、古今异义、词类活用等特殊状况,平常应该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容易见到的实词.

①句意: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,飞架在泉上。由此可知,翼然: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。

②句意: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。由此可知, 意:情趣。

③句意:于是为此依据这里的山脉河流。由此可知,本:依据。

④句意: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。由此可知,名:命名,起名字。

15. B都 是判断句式,意思和使用方法就是一样的。

16.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。翻译的需要是做到“信、达、雅”,翻译的办法是“增、删、调、换”,具体到某一句子时应该注意通假字、词类活用、一词多义、特殊句式等状况,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,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。

①重点词有:蔚然、深秀。注意译出判断的语气。

②重点词有:简、安闲。

17.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,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,知道内容。依据具体内容剖析填写即可。

 

3、文言文阅读(13分)

【甲】

①环滁皆山也。其西南诸峰,林壑尤美,望之蔚然而深秀者,琅琊也。山行六七里,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,酿泉也。峰回路转,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,醉翁亭也。作亭者哪个?山之僧智仙也。名之者哪个?太守自谓也。太守与客来饮于此,饮少辄醉,而年又最高,故自号曰醉翁也。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__________

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,云归而岩穴暝,晦明变化者,山间之朝暮也。野芳发而幽香,佳木秀而繁阴,风霜高洁,水落而石出者,山间之四时也。朝而往,暮而归,四时之景不同,而乐亦无穷也。

③至于负者歌于途,行者休于树,前者呼,后者应,伛偻提携,往来而不绝者,滁人游也。临溪而渔,溪深而鱼肥。酿泉为酒,泉香而酒洌;山肴野蔌,杂然而前陈者,太守宴也。宴酣之乐,非丝非竹,射者中,弈者胜,觥筹交错,起坐而喧哗者,众宾欢也。苍颜白发,颓然乎其间者,太守醉也。

④已而夕阳在山,人影散乱,太守归而宾客从也。树林阴翳,鸣声上下,游人去而禽鸟乐也。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,而不知人之乐;人知从太守游而乐,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。醉能同其乐,醒能述以文者,太守也。太守谓哪个?庐陵欧阳修也。

(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)

【乙】

①亭以雨名,志喜也。古者有喜,则以名物,示不忘也。

②予至扶风之明年,始治官舍。为亭于堂之北,而凿池其南,导流种木,以为休息之所。是岁之春,雨麦于岐山之阳,其占为有年。既而弥月不雨,民方以为忧。越3月,乙卯乃雨,甲子又雨,民以为未足。丁卯大雨,3日乃止。__________,商贾相与歌于市,农夫相与忭于野,忧者以喜,病者以愈,而吾亭适成。

(节选自苏轼《喜雨亭记》)

【注解】①志:记。②扶风,歧山:均为地名,在今陕西。③占:测算。④有年:年或有粮,引申为大丰收。⑤乙卯:古时候用干支纪日。乙卯:阴历4月初中二年级。甲子:阴历4月11日。丁卯:阴历4月14日。⑥忭:开心,快乐。

 

10.下列画线的词讲解有误的一项是(    )

A.醉翁之__________不在酒  意:情趣          B.佳木__________而繁阴 秀:草木茂盛

C.民__________以为忧      方:刚刚        D.甲子又__________    雨:下雨

11.下列对文本理解和表述有误的一项是(   )

A.甲文用一个“乐”字为主线,把海量内容连缀在一块,而这类“乐”,都是为了突出作者的自我陶醉之乐。

B.甲乙两文中亭子命名的起源:甲文以作者的号来命名,而乙文以这件久旱逢甘霖的真事命名。

C.甲文第①段是交待醉翁亭的环境地方,由群山到琅琊山,由山及泉,由泉及亭,又由亭名引出太守的醉翁之意,内存的脉络是连贯的。

D.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忧乐之意和愁苦之情。

 

12.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(每小题2分,共4分)

(1)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

 __________

(2)官吏相与庆于庭

  __________

13.读了甲乙两文,,你从欧阳修和苏轼身上得到什么启示?请结合实质谈谈。

 __________

 

【答案】

10.C

11.D

12.(1)赏析山水美景的乐趣,是领会在心里,而寄托在喝酒上的。

(2)官吏们一同在厅堂庆贺

13.示例1、从欧阳修和苏轼身上我了解了,不管在学习、日常遇见什么困难和挫折,大家都要有一颗向上的心,做到挑战自我,克服困难,乐观前行。

示例2、从欧阳修和苏轼身上我看到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,它告诉大家在学习、日常要有抗挫能力,在以后的工作要努力奋发为人民办实事,谋福利。

【分析】

10.考试试题剖析:   C项,方:才。“民方以为忧”,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。

11.考试试题剖析:“D.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忧乐之意和愁苦之情”错误,应为“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”。

12.考试试题剖析:本题考查翻译句子。解答时注意落实重点实词、虚词和特殊句式。(1)句中“乐”,乐趣;“得”,动词,可译为“领会”;“寓”动词,寄托。(2)句中“相与”,一同;“于”,介词,在;“于庭”,状语后置。所以两句翻译为:(1)赏析山水美景的乐趣,是领会在心里,而寄托在喝酒上的。(2)官吏们一同在厅堂庆贺。

13. 依据“问题即是答案”的原则,解答此题,应先依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,概述出欧阳修和苏轼身上所体现的思想、精神,他们二人写作此文时的政治处境相似,思想也极为相似:都遇见了困难和挫折,但都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,都在逆境中努力奋发为人民办实事,谋福利,这都给大家生活重大的启示,只须能体现以上几个方面,言之有理即可。

唐德宜《古文翼》卷7、“记体独僻,通篇写情写景,纯用衬笔,而直追出‘太守之乐’,其乐句为结穴。当日政清人和,与民同乐景象,流溢于笔墨以外。”

 

4、《岳阳楼记》《醉翁亭记》《满井游记》比较阅读

【甲】

至若春和景明,波澜不惊,上下天光,一碧万顷;沙鸥翔集,锦鳞游泳:岸芷汀兰,郁郁青青。而或长烟一__________,皓月千里,浮光跃金,静影沉璧,渔歌互答,此乐何极!登斯搂也,则有心旷神怡,宠辱偕忘,把酒临风,__________喜洋洋者矣。

【乙】

__________。野芳__________而幽香,佳木秀而繁阴,风霜高洁,水落而石出者,山间之四时也。朝__________往,暮而归,四时之景不同,而乐亦无__________也。

【丙】

高柳夹提,土膏微润,一望空阔,若脱笼之鹄。于时冰皮始解,波色乍明,鳞浪层层,清澈见底,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。山峦__________晴雪所洗,娟然如拭,鲜妍明媚,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。柳条将舒未舒,柔梢披风,麦田浅鬣寸许。

5. 下面语句中加线词的讲解有误的一项是  (    )

A. 而或长烟一__________    空:空中

B. 野芳__________而幽香    发:开放

C. 而乐亦无__________也    穷:穷尽

D. 于时冰皮始__________    解:融化

6.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使用方法相同的一项是(    )

A. __________喜洋洋者矣      __________真无马耶

B. 朝__________往            面山__________居

C. 若脱笼__________鹄        何陋__________有

D. 山峦__________晴雪所洗    不足__________外人道也

7. 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(    )

若夫日出而林霏开,云归而岩穴暝,晦明变化者,山间之朝暮也。

A. 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,烟云归来而山谷和洞穴就看上去昏暗,(这)由昏暗变得明亮的景象,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。

B. 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花朵开放了,烟云聚拢而山谷和洞穴就看上去昏暗,(这)由昏暗变得明亮的景象,就是山间的甲晨和晚上。

C. 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问的花朵开放了,烟云归来而山谷和洞穴就看上去昏暗,(这)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,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。

D. 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,烟云聚拢而山谷和洞穴就看上去昏暗,(这)明暗交替变化的景缘,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。

8.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剖析有误的一项是(  )

A. 三段短文都围绕春季而写。甲文描绘生机盎然的湖上春色,乙文描绘山水相映的山间春景,丙文描绘万物复苏的田野春光。

B. 三段短文都通过人的活动表现景色之美。甲文的渔歌互答,乙文的朝往暮归,丙文的如鹄出笼,都侧面写出景色的美好。

C. 三段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愉悦。甲文抒发心旷神怡的喜悦,乙文表现乐意无穷的欢愉,丙文则有自由舒畅的开心。

D. 三段短文都用词精妙。甲文用“浮”“跃”,写出月下湖面的动态;乙文用“开”“暝”,写出早晚景象的变化;丙文用“微”“始”等,写出大地初醒的状况。

【答案】

5. A    6. B    7. D    8. A

【分析】

5.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汇的理解。解答此类题目,必须要先翻译句子,了解句意然后再讲解词汇,并应该注意通假字、古今异义、词类活用等特殊状况,平常应该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容易见到的文言词汇。A项的讲解有误,“空”在这里的意思是“消散”。

6.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,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,就要依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。在平常文言文的学习中,要特别看重并学会这种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。B项中的两个“而”都是表示修饰关系。A:指示代词,那;表示反问语气。C:结构助词“的”;宾语前置的标志。D:被;对,向。故选B。

7.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办法。一般需要直译。所谓直译,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,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征,甚至在表达方法上也需要与原文维持一致。翻译需要字字落实,译出原文用词的特征,译出原文造句的特征。此句中的“林霏开”指的是林中的雾气消散,故排除BC两项;“云归”指的是云雾聚拢,“归”是聚拢的意思,排除A项,故选D。

点睛: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,解答时必须要先回到语境中,依据语境了解句子的整体意思,然后考虑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,第一要找出重点实词、虚词,查询有无特殊句式,运用“留”“删”“调”“换”“补”的办法,直译为主,意译为辅。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,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合调整,达到词达句顺。

8.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。解答此题的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,把握主旨,联系实质,依据题目的需要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,找出答案。A项有误,乙文段描写了山间的四季之景,其中的“水落而石出”描写的是秋季的山景,所以选项中的“乙文描绘山水相映的山间春景”有误。

 

5、阅读下面文言文,依据需要回答问题。

醉翁亭记

     欧阳修

环滁皆山也。其西南诸峰,林壑尤美,望之蔚然而深秀者,琅琊也。山行六七里,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,酿泉也。峰回路转,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,醉翁亭也。作亭者哪个?山之僧智仙也。名之者哪个?太守自谓也。太守与客来饮于此,饮少辄醉,而年又最高,故自号曰醉翁也。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

若夫日出而林霏开,云归而岩穴暝,晦明变化者,山间之朝暮也。野芳发而幽香,佳木秀而繁阴,风霜高洁,水落而石出者,山间之四时也。朝而往,暮而归,四时之景不同,而乐亦无穷也。

至于负者歌于途,行者休于树,前者呼,后者应,伛偻提携,往来而不绝者,滁人游也。临溪而渔,溪深而鱼肥。酿泉为酒,泉香而酒洌;山肴野蔌,杂然而前陈者,太守宴也。宴酣之乐,非丝非竹,射者中,弈者胜,觥筹交错,起坐而喧哗者,众宾欢也。苍颜白发,颓然乎其间者,太守醉也。

已而夕阳在山,人影散乱,太守归而宾客从也。树林阴翳,鸣声上下,游人去而禽鸟乐也。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,而不知人之乐;人知从太守游而乐,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。醉能同其乐,醒能述以文者,太守也。太守谓哪个?庐陵欧阳修也。

 

19. 下面句子中加线词汇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(    )

A.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__________也  而__________亦无穷也   B. 若夫霪雨__________  日出而林__________开

C. __________之者哪个   不可以__________其一处也          D. 临溪__________渔    __________不知人之乐

20.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。

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

 

 

21.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剖析不正确的一项是(   )

A. 文章第一段介绍醉翁亭所在,由面到点,先“环滁”再“西南”,望“琅琊”闻“水声”,用“回”字“转”字,引出亭子,层层烘托,突出醉翁亭之美。

B. 文章第二段将“山水之乐”具体化。描写山间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,突出流连山中美景的无究乐趣。

C. 文章能过描绘游人之乐,宴酣之乐,禽鸟之乐,以此衬托太守的孤芳自赏。

D. 全文连用二十一个“世”,形成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,读起来抑扬顿挫,铿锵悦耳。

22. 文中把“醉”与“乐”联系起来的是哪一句?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用途?

 

 

【答案】

19. A   

20. 赏析山水美景的乐趣,领会在心里,寄托在酒上。   

21. C   

22. 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勾画出全文主旨有哪些用途,且是全文展开的线索。

【分析】

19. 考试试题剖析:考查对文言词汇一词多义的理解。 A项中“乐”都是形容词“快乐”;B项中的“霏霏”是“连绵不断”,后一个“霏”是“雾气”; C项中的“名”分别是“命名,取名字”和“说出”;D项中的“而”分别是“无意义,可不译”和“表转折”。故选A。

20. 考试试题剖析: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。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在平常的学习重视积累,特别是重点篇目,要做到熟记。文言文翻译,在初中阶段尽可能用直译法,需要逐字逐句地落实,特别应该注意一词多义、古今异义词、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,重点实词需要翻译到位。同时,还应该注意查询有无特殊句式。在此题中,应该注意“山水、得、寓”的意思,需要翻译出来。注意省略内容的补写。

21. 考试试题剖析: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剖析。C“以此衬托太守的孤芳自赏”错误,这与课文主旨相悖,应该是“太守之乐其乐”。据此,答案为C。

22. 考试试题剖析: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。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,筛选有关信息并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答。“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”这句话既把“醉”和“乐”统一块儿,又暗示了文章的主旨,为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,同时也是文章的叙事线索。据此理解作答。

【参考译文】:

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。它西南方的山峰,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。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,又幽深又秀丽的,是琅琊山。沿着山上走六七里,日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,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,是酿泉。山势回环,路也跟着拐弯,有一个四角翘起,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,是醉翁亭。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哪个?是山里的和尚智仙。给它命名的人是哪个?是太守用我们的别号给它命名的。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,喝了一点就醉了,而且年龄又是最大,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“醉翁”。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,而在赏析山水之间的美景。赏析山水的乐趣,领会在心里,寄托在喝酒上。

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;烟云聚拢来,山谷就看上去昏暗了。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,是山间早晨和傍晚。野花开了,有一股清幽的香味;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,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;天高气爽,霜色洁白,冬季溪水落下,露出石头,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。早晨进山,傍晚回城。四季的景色不同,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。

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,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,前面的人呼喊,后面的人应答;老人弯着腰走,孩子子由大人领着走。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的,是滁州人在出游。来到溪边捕鱼,溪水深,鱼儿肥;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,泉水清,酒水甜;野味野菜,错杂地摆在面前的,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。宴会喝酒的乐趣,不在于弹琴奏乐;投壶的人中了,下棋的赢了,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;大家时坐时起,大声喧哗,是宾客在尽情欢乐。容颜苍老,头发花白,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,是太守喝醉了。

不久,夕阳落到山顶,(于是)人的影子散乱一地,这是宾客们跟伴随太守归去了。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,鸟儿到处啼鸣,游人离开,鸟儿快乐。但鸟儿只了解山林中的乐趣,却不了解大家的乐趣。而大家只了解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,却不了解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。醉了可以和大伙一块欢乐,醒来可以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,是太守。太守是哪个?是庐陵的欧阳修。

 

6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,完成下面小题。

①环滁皆山也。其西南诸峰,林壑尤美,望之蔚然①环滁皆山也。其西南诸峰,林壑尤美,望之蔚然而深秀者,琅琊也。山行六七里,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,酿泉也。峰回路转,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,醉翁亭也。作亭者哪个?山之僧智仙也。名之者哪个?太守自谓也。太守与客来饮于此,饮少辄醉,而年又最高,故自号曰醉翁也。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

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,云归而岩穴暝,晦明变化者,山间之朝暮也。野芳发而幽香,佳木秀而繁阴,风霜高洁,水落而石出者,山间之四时也。朝而往,暮而归,四时之景不同,而乐亦无穷也。

③至于负者歌于途,行者休于树,前者呼,后者应,伛偻提携,往来而不绝者,滁人游也。临溪而渔,溪深而鱼肥。酿泉为酒,泉香而酒洌;山肴野蔌,杂然而前陈者,太守宴也。宴酣之乐,非丝非竹,射者中,弈者胜,觥筹交错,起坐而喧哗者,众宾欢也。苍颜白发,颓然乎其间者,太守醉也。

④已而夕阳在山,人影散乱,太守归而宾客从也。树林阴翳,鸣声上下,游人去而禽鸟乐也。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,而不知人之乐;人知从太守游而乐,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。醉能同其乐,醒能述以文者,太守也。太守谓哪个?庐陵欧阳修也。

【注】“琅琊也”,教版写作“琅邪也”。

9. 讲解下列加线的词汇。

(1)__________之者哪个(__________)

(2)得之心而__________之酒也(__________)

(3)__________筹交错(___________)

(4)树林阴__________(___________)

10. 用现代汉语译下面的句子,

(1)野芳发而幽香,佳木秀而繁阴

 

(2)人知从太守游而乐,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

 

11. 下列对文章内容剖析不当的一项是(   )

A. 第②段“日出而林霏开,云归而岩穴暝”使用对偶手法,描写了山间变幻多姿的早晚景物,两幅画面对比鲜明。

B. 第③段”颓然乎其间者,太守醉也”,既照应了首段太守“饮少辄醉”,也凸显了作者政治失意、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。

C. 本文除第①段外,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汇引出下文。从”若夫”到“至于”到“已而”,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。

D. 这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,通过醉人游、太守宴、众宾欢,太守醉四个画面,展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景。

12. 课文中的“环滁皆山也”,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。请联系课文第①段,剖析者如此修改是什么原因。

【链接材料】环滁四面皆山,东有乌龙山,西有大丰山,南有花山,北有白米山。

 

 

【答案】

9. . 题名  . 寄托  . 古时候的一种酒器   . 遮蔽   

10. (1)野花开了,有—股清幽的香味,好的树木成长茂盛,形成浓郁的绿荫。 游人了解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,却不了解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。   

11. B   

12. 课文“环滁皆山也”一句言简意丰,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萦绕的地理形势;链接材料中所写的另外几座山与课文写的琅琊山无关,可以省去。

 

【分析】

9. 考试试题剖析:考查文言实词。先要大致知道文章内容,弄清句子的意思,依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学会来判断字词义。讲解时应该注意辨析词义和使用方法的变化,依据语境判断字词义。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,如“名”:题名。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。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重点。

10. 考试试题剖析: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。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试试题。直译讲究字字落实,尤其是关键字语的意思需要要呈现出来。文言语句的翻译第一要了解文言词汇的意思,把词汇放到语境中,依据上下文判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办法。注意“芳”“发”“繁阴”等字词的翻译。尤其是对(2)句中的几个“乐”字的不同含义的把握。

11. 考试试题剖析:B对文章内容剖析不当。  颓然,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,无抑郁和苦闷之意。

12. 考试试题剖析:考查对作者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把握。从对“环滁皆山也”一句的剖析来看,此句言简意赅,把滁州群山萦绕的地理形势一言以蔽之。有较强的语言概括力。从安排材料的角度来看,“东有乌龙山,西有大丰山,南有花山,北有白米山”这几句话中所描写的几座山与课文写的琅琊山无关。与文章描写的中心无关。

 

7、阅读下面文字,完成9~13题

【甲】至于负者歌于途,街者休于树,前者呼,后者应,伛偻提携,往来而不绝者,滁人游也。临溪而渔,溪深而鱼肥,酿泉为酒,泉香而酒洌,山肴野簌,杂然而前陈者,太守宴也。宴酣之乐,非丝非竹,射者中,弈者胜,觥筹交错,起坐而喧哗者,众宾欢也。苍颜白发,颓然乎其间者,太守醉也。

己而夕阳在山,人影散乱,太守归而宾客从也。树林阴翳,鸣声上下,游人去而禽鸟乐也。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,而不知人之乐;人知从太守游而乐,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。__________。太守谓哪个?庐陵欧阳修也。

(节选自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)

【乙】嘉祜二年,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,因游金陵,登蒋山,饮其水。既又登浮槎,至其山,上有石池,涓涓可爱,盖羽①所谓乳泉、石池漫流者也。饮之而甘,乃考图记,问于故老,得其事迹,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。余报之曰:李侯可谓贤矣。

夫穷天下之物无不能其欲者,富贵者之乐也。至于荫长松,籍丰草,听山流之潺湲,饮石泉之滴沥,此山林者之乐也。__________。或有欲于心,顾力不可得而止者,乃能退而获乐于斯。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,而其不可兼者,惟山林之乐尔。惟富贵者而不可得兼,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。其不可以两得,亦其理与势之然欤。今李侯成长富贵,厌于耳目,又知山林之乐,至于攀缘上下,幽隐穷绝,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,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。

(节选自欧阳修《浮槎山水记》)

【注】①羽:指陆羽,唐代著名的茶学专家。

9、讲解下列句中加线的词。(4分)

(1)__________筹交错     觥:____________

(2)树林阴__________     翳:____________

(3)因以其水__________余于京师    遗:____________

(4)荫长松,__________丰草        藉:____________

10、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与使用方法相同的一项是(    )(2分)

A、杂然__________前陈者            登轼__________望之

B、颓然乎__________间者            安陵君__________许寡人

C、李侯__________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      其亦欲推其事__________勉其学者邪

D、彼富贵者__________能致物矣            吾妻__________美我者

11、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(4分)

(1)醉能同其乐,醒能述以文者,太守也。

 

 

(2)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,不一动其心。

 

 

12、填空(3分)

  【甲】、【乙】两文都在写“乐”,甲文主要侧重于写滁人的_________与作者的________,乙文主要侧重于写李侯的_________。

 

13、【乙】文中作者写“富贵者之乐”的用意是什么?请非常据选文内容溉括回答。(3分)

 

 

 

【答案】:

9、(1)酒杯 (2)遮盖 (3)赠送 (4)枕、垫或踩、踏

10、D

11、(1)注意本题“醒能述以文者”是状语后置,翻译时应注意调整语序。(2)注意“动”为使动使用方法,“视”要翻译准确。

12、【甲】文每段都有“乐”字,故容易在甲文第一段找到“滁人之乐”,“作者之乐”则要结合全文内容及第二段“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”来领会。乙文可结合第二段内容来剖析“李侯之乐”。

13、本题应结合【乙】文第二段的内容来剖析作答。乙文第二段先提出了“富贵者之乐”和“山林者之乐”两种乐,之后将两种乐进行了比较,指出“其不可以两得”,可是李侯却做到了两得,从而突出证明了选文第一段的“李侯可谓贤矣”。

 

【分析】

9.本题考查文言词汇的意思,依据平常的积累回答即可。注意 “遗”为古今异义词。

10. A、而:连词,表修饰/连词,表顺承:B、其,代词,他们/助词,加重语气。C、以:介词,凭着/连词,来。D、之:皆为结构助词、用于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无实义。

11.(1)注意本题“醒能述以文者”是状语后置,翻译时应注意调整语序。

(2)注意“动”为使动使用方法,“视”要翻译准确。

12.【甲】文每段都有“乐”字,故容易在甲文第一段找到“滁人之乐”,“作者之乐”则要结合全文内容及第二段“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”来领会。【乙】文可结合第二段内容来剖析“李侯之乐”。

13.本题应结合【乙】文第二段的内容来剖析作答。【乙】文第二段先提出了“富贵者之乐”和“山林者之乐”两种乐,之后将两种乐进行了比较,指出“其不可以两得”,可是李侯却做到了两得,从而突出证明了选文第一段的“李侯可谓贤矣”。

 

【乙文参考译文】

嘉祐二年,李侯凭着镇东军留后的身份出任庐州太守。于是游览金陵,登上蒋山,喝蒋山的水。随后又登上浮槎山,到了山上,发现山上有石池,池水涓涓流淌,十分可爱,大概就是陆羽所说的乳泉、石池漫流那类的水。试着喝泉水,感到泉水味道甘美,于是对照地图的记载去考证,并向当地老人询问,了解了这水的来历,于是把此水送给远在京城的我。我给他回信说:李侯可以称得上是个贤达的人啊。

取尽天下的万物,自己所想要的东西没得不到的,这是富贵的人的乐趣。至于荫蔽在松荫下,枕垫着茂盛的青草,倾听山溪潺潺流淌的声音,喝着清澈的石泉水,这是隐居山林的人的乐趣。(并且)那些隐居山林之人看待天下的乐趣,没一样能使他们动心。可能(那些隐居山林的人)在心里有那种想法,考虑到我们的能力不可达到就不再强求了,于是可以隐居在山林中并在这里获得乐趣。那些富贵的人可以获得物质上的满足,但他们不可能同时得到隐居山林的乐趣。只有那些富贵的时候不可以二者兼得,之后变得贫贱的人,才能由此自得其乐并超脱世俗。假如两样都得不到这也是情理和权力地位使然。目前李侯成长在富贵之家,既满足了耳目的快乐,又感觉到了山林的乐趣。至于他攀登高山,走遍了幽深隐蔽的地方,到达了常人不可以到达的地方;他同时获得的东西可以说是不少的了。

 

8、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,完成13-16题。(12分)

【甲】至若春和景明,波澜不惊,上下天光,一碧万顷;沙鸥翔集,锦鳞游泳;岸芷汀兰,郁郁青青。而或长烟一空,皓月千里,浮光跃金,静影沉璧,渔歌互答,此乐何极!登斯楼也,则有心旷神怡,宠辱偕忘,把酒临风,其喜洋洋者矣。

嗟夫!予尝求古仁人之心,或异二者之为,何哉?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;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;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。是进亦忧,退亦忧。然则何时而乐耶?其必曰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乎。噫!微斯人,吾哪个与归?(选自《岳阳楼记》)

【乙】若夫日出而林霏开,云归而岩穴暝,晦明变化者,山间之朝暮也。野芳发而幽香,佳木秀而繁阴,风霜高洁,水落而石出者,山间之四时也。朝而往,暮而归,四时之景不同,而乐亦无穷也。

……

已而夕阳在山,人影散乱,太守归而宾客从也。树林阴翳,鸣声上下,游人去而禽鸟乐也。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,而不知人之乐;人知从太守游而乐,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。醉能同其乐,醒能述以文者,太守也。太守谓哪个?庐陵欧阳修也。

 

13.讲解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汇。(2分)

(1)锦鳞游泳(   )    (2)佳木秀而繁阴(    )

14.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(4分)

⑴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

 

⑵人知从太守游而乐,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。

 

15.下列句子中停顿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。(   )(2分)

A.而或/长烟一空。

B.若夫/日出而林霏开。

C.游人去而禽/鸟乐也。

D.居庙堂之高/则忧其民。

 

16.范仲淹“此乐何极”,欧阳修“乐亦无穷”,请剖析两者“乐”的区别。(4分)

 

 

 

【答案】

13.(1)鱼  (2)兴盛滋长

14.(4分)

不因外物的好坏和我们的得失而或喜或悲。

大家只了解跟着太守游玩欢乐,却不了解太守自有他的乐趣。

15. C   

16. ①主体不同:前者是迁客骚人之乐,后者是太守之乐(或百姓之乐);②客体不同:前者是春天美景之乐,后者是四时山水之乐 ;③缘由不同:前者是因宠辱偕忘而乐,后者是因百姓乐而乐; ④本质不同:前者是个人之乐,后者是与民同乐。(答出三点,意思对即可得满分)。(4分)

【分析】

13.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汇意义的理解。理解文言文中词汇的意思时,要联系原句来理解,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意思。另外,还应该注意词汇的特殊使用方法,譬如古今异义词、一词多义、通假字、词类活用等,尽可能做到讲解准确、适合。考试试题剖析:先要大致知道文章内容,弄清句子的意思,依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学会来判断字词义。这里,鳞,借代,代指鱼;秀:植物开花结实。这里有兴盛滋长的意思。佳木秀而繁阴:美好的树木兴盛滋长,茂密成荫。

14.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。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试试题型,翻译句子时,应该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字句,把关键字句翻译准确,另外,还应该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,尽可能做到通顺、流畅,表意明确。(1)句中“以”,由于;(2)句中“而”表转折,然而;第一个“乐”,形容词的意动使用方法,把……当做快乐。

15. C项“禽/鸟”停顿划分错误,由于禽鸟就是指各种鸟儿,不可以分开读,正确的停顿划分是:游人去/而禽鸟乐也。此句可按虚词标志划分法:虚词“而”表转折,然而的意思,句子译为:是游人离开后,鸟儿在欢唱啊。

16.《岳阳楼记》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。以“至若”领起,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。“至若”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,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,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。下面的描写,虽然仍为四字短句,色调却为之一变,绘出春风和畅、景色明丽、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。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,鱼儿在欢快游荡,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。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,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,读之如在眼前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一段的句式、步伐与上一段大体相仿,却也另有变奏。“而或”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,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,把“喜洋洋”的氛围推向高潮,而“登斯楼也”的心理也变成了“宠辱偕忘”的超脱和“把酒临风”的挥洒自如。

《醉翁亭记》第二段,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。作者先用排偶句“日出而林霏开,云归而岩穴瞑”描绘出山间两幅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。接着用“野芳发而幽香,佳木秀而繁阴,风霜高洁,水落而石出者,山间之四时也”一句话概括了山间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的不同风光,一季一幅画面。“朝而往”以下四句是小结,作者直接抒发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。“四时之景不同,而乐亦无穷也”,这是上一段总写“山水之乐”的具体化。

回答此题时,应该注意题目中的“此乐何极”和“乐意无穷”在文章的地方,确定是哪个的“乐”。欧阳修的“乐”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。范仲淹笔下的“迁客骚人”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,因而他们的种种“览物之情”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“民”,他与民同乐,把百姓的乐当作我们的乐,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我们的理想。这就是他们的根本不同。

其实,从全文来看,范仲淹和欧阳修的乐在本质上是一样的:太守有三乐:一是山水之乐,二是宴酣之乐,三是乐人之乐。欧阳修的“乐”是与民同乐,表明他心中有百姓;范仲淹的“乐”是先忧后乐,忧国忧民,是吃苦在前,享乐在后,立意更深。

 

9、文言文阅读(15分)

  【甲】环滁皆山也。其西南诸峰,林壑尤美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,琅琊也。山行六七里,渐闻水声潺潺,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,酿泉也。峰回路转,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,醉翁亭也。作亭者哪个?山之僧智仙也。名之者哪个?太守自谓也。太守与客来饮于此,饮少辄醉,而年又最高,故自号曰“醉翁”也。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

(节选自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)

【乙】修之来此,乐其地僻而事简,又爱其俗之安闲。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,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,俯而听泉。掇幽芳而荫乔木,风霜冰雪,刻露清秀,四时之景,无不可爱。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,而喜与予游也。由于本其山川,道其风俗之美,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,幸生无事之时也。

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。遂书以名其亭焉。

(节选自欧阳修《丰月亭记》)

25.请用“/”为下面句子断句(标两处)(2分)

夫 宣 上 恩 德 以 与 民 共 乐 刺 史之 事 也。

26.讲解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(4分)

①林壑__________美(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)     ②有__________临于泉者(        )     

③既得__________泉于山谷之间(      )     ④掇幽芳而__________乔木(        )     

27.下列各组句子加线词汇意思相同的一项是(   )     

A.__________行六七里            __________之僧智仙也

B.望__________蔚然而深秀者            修__________来此

C.__________之者哪个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遂书以__________其亭焉

D.山水之__________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__________其地僻而事件

28.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。(4分)

(1)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

译文 :__________

(2)修之来此,乐其地僻而事简,又爱其俗之安闲。

译文:__________

29.【乙】段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(用原文语句回答)交代了作者为亭子起名字“丰乐亭”是什么原因。甲段所在文章和乙段都表现出作者__________(提取【乙】段中四字短语回答)的高尚情怀。(3分)

 

 

【答案】:
25.夫 宣 上 恩德/ 以 与 民 共 乐/ 刺 史 之 事 也(每处1分,共2分) 
26. ① 格外(特别、特别)(1分)

② 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(1分)  

③ 这(1分)  

④ 遮阴纳凉(1分) 
27. C。 
28.(1)赏析山水美景的乐趣,领会在心里,寄托在酒上。(2分) 
②我来到这里,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,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。(2分) 
29.乐其岁物之丰成(1分)   安此丰年之乐者(1分)与民同乐(1分)(共3分)

【分析】

25.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步伐的能力。通常来讲,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,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,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。所以划分句子步伐时,除去要考虑句子的意思,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。还依据句意来划分:

本句句意为:宣扬皇上的恩德,和民众共享欢乐,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。于是就写下(这篇文章)来为这座亭子命名。

26.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。为解答此类题目,必须要先翻译句子,了解句意然后再讲解词汇,并应该注意通假字、古今异义、词类活用等特殊状况,平常应该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容易见到的实词。

①句意:树林和山谷特别优美。壑:山谷

②句意: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,飞架在泉上。翼然: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

③句意:在山谷间找到如此的甘泉之后。斯:这

④句意:春季采摘幽香的鲜花,夏季在茂密的乔木乘凉。荫:遮阴纳凉

27.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。为解答此类题目,必须要先翻译句子,了解句意然后再讲解词汇。

A句意:沿着山路走六七里。  山:沿着山路;    是山上的和尚智仙。 山:山上的。

B句意:一眼望去树木茂盛,又幽深又秀丽的。 之:补充音节;  我来到这里。 之:用于主谓之间。

C句意:给它起名字的又是哪个呢? 名:起名字 ;   于是就写下(这篇文章)来为这座亭子命名。 名:起名字。

D句意:赏析山水美景的乐趣。乐:乐趣 ;  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。 乐:喜欢

故选:C

28.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。 翻译的需要是做到“信、达、雅”,翻译的办法是“增、删、调、换”,具体到某一句子时应该注意通假字、词类活用、一词多义、特殊句式等状况,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,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。

①重点词有:乐:乐趣

句意:赏析山水美景的乐趣,领会在心里,寄托在酒上。

②重点词有:乐:喜欢

句意:我来到这里,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,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。

29.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,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,知道内容。依据具体内容剖析。 【乙】文: 依据名字“丰乐”在原文中找到包括这两个字的句子。

 

参考译文:

【甲】环绕滁州的都是山。那西南的几座山峰,树林和山谷特别优美。一眼望去树木茂盛,又幽深又秀丽的,那是琅琊山。沿着山路走六七里,日渐听到潺潺的水声,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,那是酿泉.泉水沿着山峰折绕,沿着山路拐弯,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,飞架在泉上,那就是醉翁亭。建造这亭子的是哪个呢?是山上的和尚智仙。给它起名字的又是哪个呢?太守用我们的别号(醉翁)来命名。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,只喝一点儿就醉了;而且年龄又最大,所以自号“醉翁”。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,而在赏析山水的美景。赏析山水美景的乐趣,领会在心里,寄托在酒上。

【乙】我来到这里,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,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。在山谷间找到如此的甘泉之后,于是天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,抬头望山,低首听泉。春季采摘幽香的鲜花,夏季在茂密的乔木乘凉,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,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,四时的风光,无一不让人喜欢。(那时)又庆幸遇见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获熟而开心,乐意与我同游。于是为此依据这里的山脉河流,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,让民众了解可以安享丰年的欢乐,是由于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年代。

宣扬皇上的恩德,和民众共享欢乐,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。于是就写下(这篇文章)来为这座亭子命名。

 

 
打赏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